往来寒热者,邪入躯壳之里,藏府之外,两界之隙地,所谓半表半里,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。若昼日谵语,为邪客于府与阳争也。
林澜曰:阳烦阴躁,烦轻躁重,于藏厥言躁,于蛔厥言烦,已具安危之异矣。方中阿胶质膏,养阴而滋燥;滑石性滑,去热而利水;佐以二苓之渗泻,既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,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,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。
下之以大、小承气,汗之以麻黄等汤。若能食者,胃中气化自行,热邪不盛,津液不致大伤,大便虽□,不久自行,不必用药,反伤其气也。
四肢手足属土,土主脾胃,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,则为阳盛可下之证也;若脉迟其汗□□而寒,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。不知脉沉者,由其人肾经素寒,里阳不能协应,故沉而不能浮也。
湿之为病,或因外受湿气,则一身尽痛,或因内生湿病,则发热身黄。发热恶寒,支节烦疼,太阳证也,乃恶寒而微,但支节烦痛,而不头项强痛,则太阳证亦稍减矣。
今为小便数少,以津液当还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呕而汗出者,阴盛于内,上逆而作呕也。